本文转自:延安日报股票配资收益
每位教师都期盼引领学生走向繁花似锦的成长之路,但魏书生先生所言“差生是永远客观存在的”,道破了教育的真实图景。当我真正接手那个整体成绩落后的班级时,才深刻体会到其中的艰辛与无奈。
这群孩子如同迷路的小船,在知识的海洋里迷失方向。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,有的眼神游离,有的小动作不断,整个班级一盘散沙。作业更是“重灾区”,能按时完成的学生寥寥无几。面对这种情况,我心急如焚。
学校与家长的信任,让我深感责任重大。可我越是着急,学生的抵触情绪似乎越高,效果微乎其微。我如同在迷雾中航行的船,四处碰壁却找不到方向。直到那个“玻璃门”的故事如一道光,照亮了我的教育之路。
某学校楼道门总被学生踢坏,学校多次教育学生仍无改善。当管理员建议换铁门时,校长却出人意料地安装了玻璃门。令人惊讶的是,新门装上后竟再无人踢踹,学生们经过时都自觉放慢脚步。原来,校长用这扇易碎的玻璃门传递了对学生的信任,让孩子们在珍视美好事物的过程中学会了自我约束。这启示我们:教育需要给予学生这样的信任。
第二天,我在班上讲了这个故事。看着学生们眼中闪烁的光芒,我知道,信任的种子已经种下。我又刻意指定平时不爱完成作业却特别聪明的孩子为小组长,让他专门检查别人的作业,并告诉他:“老师相信你能带好头!”那一刻,他胸脯挺得笔直,眼神里满是从未有过的坚定。奇迹悄然发生,后来班上很少有人不能按时完成作业,上课积极性提高了,再也不是以往吊儿郎当的学习态度。课堂上,专注的眼神多了,主动发言的小手如雨后春笋般举起,曾经散漫的班级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这次成功的实践,让我对调动学困生积极性有了更深思考。信任是教育的基石,而将信任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动力,还需多维度的激励策略:
一、给予充分信任:播撒自信种子 当学生产生自卑心理、对学习缺乏信心时,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,只要方法得当,让这种优势得以发挥,学生就会有进步。
著名的“罗森塔尔效应”实践表明,学生能否持之以恒学习,与教师的信任程度密切相关。当学生站起来不能流利回答问题时,教师投去期待的目光,说一句信任的话语,那么,他在课堂上发言会充满信心,学习能力会更强。因此,教师要在每位学生心底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,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,提高课堂教学效率。
二、言行尊重学生:搭建理解桥梁 心理学家威廉·杰姆士说过,在人的所有情绪中,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。因此,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,在课堂中任何情况下都应以“同志、朋友和共同学习者”的身份与学生相处,用真情尊重学生,创设融洽、和睦、协调的课堂气氛,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、提高能力、陶冶情操。
学生知识储备不足、阅历浅,容易出现“出格”的行为。对此,教师不要只想到维护自己的尊严,对学生批评训斥,造成课堂气氛紧张而降低教学效率。有关实验表明,年级越高、年龄越大的学生受到批评训斥后,学习效果越差,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。
三、及时给予帮助:点亮前行明灯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、缺乏勇气时,教师既要让他们树立信心,又要帮助他们找到克服困难的途径,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,逾越学习障碍,增强他们的获得感。如我在教学《3的倍数特征》时,提出5分钟内会运用的教学目标,在检查学习成效时有几位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没有完成目标,我帮助他们找到原因,指导学习方法,他们当堂完成了学习任务。后来,这几位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次数明显增加。
事实证明,学困生在课堂上遇到困难、思维阻塞是正常现象。教师若不及时予以帮助,学生的困难会越来越大,欠的“学习债”会越来越多,形成恶性循环,课堂教学效率只会每况愈下。
四、多给予赏识:绽放成长花朵 人需要赏识,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更不例外。他们常常把教师的赏识看成是对自己的评价,当他们得到赏识时,就觉得自己有进步,认为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好学生,因而产生自身价值感,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。
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瓦拉赫,在被多数教师认为是“不可造就之才”后,另一位教师从他的“笨拙”中发现了他办事认真谨慎的性格并予以赞赏,让瓦拉赫学习化学,最终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。这就是“瓦拉赫效应”,它启示我们,教师需在学生的课堂表现中敏锐捕捉可肯定之处,对学生的答案或方法给予赞赏;对于答错的内容,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行认识并纠正,助力后续学习。
苏霍姆林斯基曾言:“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,才是真正的教育。”师生之间需要一扇“玻璃门”般透明而坚定的信任——教师需充分熟悉学生特点,精准把握其内在需求,在恰当的位置与时机为他们搭建“信任的玻璃门”,让学生透过“玻璃”的光泽,触摸到老师满溢的爱意与信任。让我们满怀信任,静待花开,因为教育的惊喜,永远藏在下一个充满期待的转角。
(延安育才学校教师 盛洁琼)股票配资收益
免息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